日前,财政部公布了最新2014年财政收支情况: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4.99万亿元,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.26万亿元,同比增加1340亿元,增长3.2%。据悉,卖地收入超预期17%。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,地方卖地收入屡创新高,显示地方政府仍严重依赖土地财政。
众所周知,2014年是中国楼市不景气的一年,或者说进入了调整周期,可以用“暗淡”、“低迷”等不景气词汇来形容中国楼市,不仅三四线城市房价与交易量双双大跌,就连一线城市房价也出现首次下跌。为此,大多数城市通过取消限购、限贷以及补贴购房等措施挽救楼市。
而且,有数据显示去年某些月份,土地交易宗数与土地出让金总额出现下降,给人的感觉是土地市场在去年也不景气—由于房屋与土地穿着“连裆裤”,楼市拖累土地市场,一点也不让人意外。但很多人恐怕没有想到,算2014年“年账”之后,土地出让金收入非但没有下降,相反还在继续创造新高。
201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金额为4.1万亿元,首次超过4万亿元。而2014年这一数字高达4.26万亿元,继续刷新数据。一些人可能会不理解,去年中国楼市不景气,为何土地还会大卖?笔者以为,这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。
有学者认为,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下滑,中央对地方发行债务有严格限制,加上平台清理,地方政府只能从土地出让收入上打主意。也就是说,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地方政府更依赖于土地财政,所以千方百计去卖地,推动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。数据显示,去年地方卖地收入超过地方财政收入一半,也是证明。
除供应端推高土地出让金收入外,还应该从需求端来观察。虽说去年楼市整体不景气,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在放松限购、限贷以及降息等多种因素刺激下,很多开发商不仅有了拿地的本钱—既有销售
回款也有融来的资金或者贷款,而且信心增加,加上对市场预期有所改变,所以,拿地热情逐渐升温。
尤其
[1] [2] 